课题 | 12 盘古开天地 | 课时 | 第一课时 | 课型 | 新授课 | ||
主备人 | 林红妹 | 参备人 | 四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 ||||
授课教师 |
| 授课 班级 |
| 授课 日期 |
| ||
教学 目标 | 一、认识“劈、浊”等3个生字,会写“睁、翻”等7个字,会写“睁眼、黑乎乎”等7个词语 二、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第1~3自然段中神奇的地方 三、能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 ||||||
教学 重 点 |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第1~3自中神奇的地方。
| ||||||
教学 难 点 |
能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 ||||||
教 学方法 |
阅读法 创设情境法 交流讨论法
| ||||||
教具准备 |
1.预习:课文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 ||||||
教
学
过
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一)朗读词语,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词语: 1.齐读词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与神话故事有关) 2.引导交流:你读过其中的哪些神话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哪一位? 3.单元导入:今天,我们走进神话故事单元——课件出示导语页,学生齐读“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 (二)揭示课题,质疑思考。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盘古,阅读他开天地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阅读时要思考,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预设:盘古是谁?他为什么要开天地?他是怎样开天地的?结果怎样?) (三)小黑板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识神奇 (一)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读课题时自己及同学提出的问题。用“____”画出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二)识记生字。 1.指名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提示:浊,读zhuó ,不读zuó。 2.指导识记。 (1)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劈”:“劈”与哪几个字很像? 相机组词加以区别:劈(劈开)——辟(开辟) 僻(偏僻) 噼(噼噼啪啪) 霹(霹雳) (2)联系旧知识记“肢”:之前,我们学过带有月字旁的字“脾、股、腹、胳、膊”等,还记得它们表示的是什么吗?今天学习的“肢”字,表示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 ![]() (3)同偏旁识记“躯”:你知道哪些偏旁是“身”的字?相机出示:射、躲、躯。 (三)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把握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内容: 1.梳理学生质疑时提出的问题,提问: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盘古开天地的结果是怎样的? 2.把盘古开天地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 三、读中想象,感受神奇 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要求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展开想象。 2.引导交流: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认为神奇的地方。 3.相机指导理解词语“混沌”。 (1)观察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提问:“混沌”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2)课件出示晴朗、辽阔的天地图。提问:图中的天和地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混沌”的宇宙吗?有什么感觉? 4.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再一边大声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2.引导学生交流。 (1)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神奇了呢?(例如:“翻身坐”是普通的行为,带来的变化是像个“大鸡蛋”的宇宙“裂开了一条缝”,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神奇事情) (2)提问:你认为神奇的理由是什么? (3)引导体会近义词、反义词表达的精妙。 (4)出示句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5)这句话中藏着几对反义词和近义词,找一找。 (6)“轻而清”与“重而浊”能互相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7)你见过“清”的什么?“浊”的什么?相机理解“清”的意思是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浊”的意思是水、空气等含杂质,不清洁,不干净。 (8)比较句子,你体会到什么?(天和地形成的过程非常神奇) 课件出示两组句子。 (9)再读,读出对天和地初步形成的好奇、惊喜。 (10)学生说出自己认为神奇的理由。引导展开想象,感受盘古雄伟、高大、勇于开创的形象。 3.师生合作朗读:教师朗读写盘古行为的句子,学生朗读写宇宙变化的句子。 课件出示宇宙变化的句子: 四、指导书写,指导积累 (一)指导学生写字。 1.认真观察“睁、翻、斧、劈、缓、浊、丈”7个字,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翻”,左右两部分要写紧凑;“缓”,右边的第一横比第二横短,右边不要错写成“爱”。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评价反馈。 (二)抄写词语:黑乎乎、翻身、缓缓、上升、下降。 | 个性修改或补充
| |||||
作业与练习 |
1.课后练习第一题。 2.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
| |||||
板书设计 |
盘古开天地
复述顺序
盘古醒后---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倒下去后
|
| |||||
课题 | 12 盘古开天地 | 课时 | 第二课时 | 课型 | 新授课 | |||
主备人 | 林红妹 | 参备人 | 四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 |||||
授课教师 |
| 授课 班级 |
| 授课 日期 |
| |||
教学 目标 | 一、认识“隆、肢”等4个生字,会写“撑、竭”等8个字,会写“精疲力竭、血液”等7个词语。 二、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第4~5自然段中神奇的地方。 三、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 |||||||
教学 重 点 |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第4~5自然段中神奇的地方。
| |||||||
教学 难 点 |
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 |||||||
教 学方法 |
阅读法 创设情境法 交流讨论法 | |||||||
教具准备 | 1.预习:课文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 |||||||
教
学
过
程
| 一、巩固识字,复习导入 (一) 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二)导入新课。 过渡:盘古开天辟地后,担心天和地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三)小黑板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读中想象,感受神奇 (一)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从哪里你感受到了神奇? ![]() 2.学生交流。 (1)指名读句子。 (2)相机出示句子: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3)你为什么认为这里很神奇呢? 3.比较句子。 课件出示: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盘古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1)读一读,比一比: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2)给“巍峨”找近义词。句子中的“一根柱子”让你想到了什么?(擎天柱) 4.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 (1)出示句子: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2)指名读。思考:从“多少年、终于、精疲力竭”这几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为了天地成形,盘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精疲力竭”:你什么时候也有过“精疲力竭”这种感受呢? 5.指名读,齐读第4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2.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朗读:他呼出的气息——(女生接读: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以下接读的方式相同: 他发出的声音——他的左眼—— 他的右眼——他的四肢和躯干—— 他的血液——他的汗毛——他的汗水—— 3.展开想象读:想象自然界的风、云、太阳、月亮、江河、雨露等带给我们的美妙感受,再自由读这一个自然段。 4.引导描绘想象中的画面: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句式:他的__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__。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引导: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讲述故事,再现神奇 (一)借助插图讲述故事的具体过程。 1.出示四幅插图,给图取名字。(例如:盘古沉睡、盘古开天辟地、盘古顶天立地、盘古化为万物) 2.结合插图,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一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二)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条理地讲述故事。 1.用“____”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以时间为线索讲述故事。 (三)分小组讲故事。 四、指导书写,延伸阅读 (一)指导学生写字。 1.认真观察“撑、竭、累、血、液、奔、茂、滋”8个字,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评价反馈。 (二)抄写词语:精疲力竭、血液、奔流不息、汗毛、茂盛、滋润、雨露 | 个性修改或补充
| ||||||
作业与练习 |
1.对应课时作业。 2.搜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
|
| ||||||
板书设计 | 12 盘古开天地
|
| ||||||
课后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