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13 精卫填海 | 课时 | 第一课时 | 课型 | 新授课 | |||
主备人 | 陈学军 | 参备人 | 四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 |||||
授课教师 |
| 授课 班级 |
| 授课 日期 |
| |||
教学 目标 |
.一、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
教学 重 点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
教学 难 点 |
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大意。
| |||||||
教 学方法 |
反复诵读法 读中识字法 | |||||||
教具准备 | 1.预习:课文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 |||||||
教
学
过
程
|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揭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的课文《司马光》《守株待兔》吗?谁来背一背? 2.提示课题:今天我们不读历史人物故事和寓言故事,一起来读一篇神话故事《精卫填海》。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你对课题有什么质疑?指名反馈。 (二)小黑板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认识文体。 1.课件出示 出示课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 2.引导:你们发现这三篇课文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文言文,小古文;短小,语言精练,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3.提问:阅读文言文,你有什么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指导读准字音。 1.指导读准多音字“少”。 课件出示多音字“少”,指导“少”读音,在文中读“shào” 2.指导识记“溺”。 (1)提示:“溺”读nì,是鼻音。 (2)怎么记住这个字? 用加一加的方法记:氵+弱=溺; 引导:“溺” 是什么意思?可以组哪些词?(意思是“溺水,淹没”。组词:沉溺、溺爱) 3.比较“曰”和“日”。“曰”读yuē,不要读成rì;“曰”比“日”的字形扁一些。 (三)指导读好停顿。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 2.提问:除了根据标点形成自然停顿,句子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作适当的停顿? 例如:溺/而不返。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内容,明白大意 (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课文。 1.引导:请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想想课文的意思。 2.自读检测。 课件出示: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1)提问:“炎帝”“少女”分别是谁?“之”“曰”是什么意思? (2)引导交流:谁能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第二句话。 (3)提问:“溺”“故”“精卫”“堙”分别是什么意思? (4)引导:你明白这一句话的意思吗?同桌之间先交流。 (5)指名学生交流。 (6)指导理解: 观察插图:精卫鸟在干什么?(精卫鸟振翅高飞,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去填塞东海,想把东海填平) 想象情景:“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表演:你能把自己当成精卫,演一演吗? (二)指名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 个性修改或补充
| ||||||
作业与练习 |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 ||||||
板书设计 | 13 精卫填海 形近字比较:曰--日 返--板 衔--街 帝--旁 熟字加偏旁:弱+三点水=溺 |
| ||||||
课题 | 13 精卫填海 | 课时 | 第二课时 | 课型 | 新授课 | |||
主备人 | 陈学军 | 参备人 | 四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 |||||
授课教师 |
| 授课 班级 |
| 授课 日期 |
| |||
教学 目标 |
一、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二、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 |||||||
教学 重 点 |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 |||||||
教学 难 点 |
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 |||||||
教 学方法 |
反复诵读 读中想象 读中感悟
| |||||||
教具准备 |
1.预习:课文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 |||||||
教
学
过
程
| 一、发挥想象,讲述故事 (一)小黑板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想象精卫填海的情景。 1.引导:精卫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相机出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引导学生想象:从“常”字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 3.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读句子。 当刮起狂风,海面上波浪滔天的时候,精卫——(学生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当暴雨倾盆,四周一片漆黑的时候,精卫——(学生读句子) 当大雪纷飞,大地上寒风刺骨的时候,精卫——(学生读句子) 4.引导学生想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卫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飞翔着,她不断地用树枝和石子填塞东海。虽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阻挡不了精卫填海的行为! 5.小组交流:说说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6.教师小结:坚毅、执着的精卫永远印在每一个读者的脑海里,想起她就能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大海的强烈愿望。 (三)借助注释讲述故事。 1.默看注释,思考:你从注释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哪些可以用来帮助自己讲述故事? 2.尝试把注释变成自己的语言。 (四)借助插图,讲述故事。 1.出示插图,观察: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会变化吗?精卫的动作是怎样的?她飞翔的姿态又是怎样的?想象:女娃不幸被东海吞噬,她会怎么想?精卫把树枝、石子投进东海后,海面有什么变化? 2.把自己观察到的、想象到的说一说。 (五)同桌互相讲故事,听后评一评:故事的内容讲清楚了吗? 二、梳理故事,背诵课文 (一)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直接写了“精卫填海”?相机板书“衔”“堙”。 2.其他语句写了什么?相机板书“曰”“游”“溺”“为”。 3.师生共同梳理故事脉络。相机板书:介绍女娃——化身精卫——衔木石填海。 (二)依托支架,背诵课文。 1.学生根据上一个环节梳理出的关键词和故事脉络,尝试背诵课文。 2.小组竞赛背课文。四人为一组,比一比谁背得正确又流利。 三、指导书写,指导积累 1.(一)指导写字。 1.认真观察“溺、衔”两个字,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教师范写“溺,教师范写“衔”字。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认真观察“帝、曰、返”3个字,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评价反馈。 | 个性修改或补充
| ||||||
作业与练习 |
1、背诵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对应课时作业。
|
| ||||||
板书设计 | 13 精卫填海 |
| ||||||
课后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