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感知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他是谁?
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精读课文,感受情感
设计问题:
1请你根据文章标题“记承天寺夜游”,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资料补充:1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2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4)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在句首加上字和末尾加上“哈哈哈”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唉,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哈哈哈……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们从修辞正侧面动静结合上来分析此句。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
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

追问: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六、精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材料)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古往今来,像苏轼、张怀民的文人很多,从材料中,你看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心态呢?

(出示幻灯片)
总结语: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