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期中达标检测题
(温馨提示: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政府举办以“唱响宝岛颂,涵养家国情”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4分)
(1) 你所在的社区组织了“宝岛海南,胜景无限”的旅游宣传活动,已选中了一幅合适的书法作品为活动的旅游宣传手册作配图,请你根据“书体一致”的原则,从备选书法作品中再挑选一幅,将字母序号及其书体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2分)
选中作品:
备选作品:
现选作品:选项 ,书体
(2)请用简化楷体,将这两幅书法作品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在米字格内。(2分)
2.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8分)
当王明同学读到《荷叶·母亲》这篇课文时,他联想到同音同形的现象。
半夜听见fán①杂的雨声,我觉得有些fán②闷。从窗内往外看,那朵红莲,被打得左右攲斜。在窗口徘徊了一会,我忽然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看到这一幕,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根据相同的拼音写汉字。① ② (2分)
(2)由上文相同偏旁的“徘徊”可以想到《秋天的怀念》也有一个相同偏旁的词“憔悴”,请给这个词注音 。(2分)
(3)关于称呼,由语段中“红莲”联想到莲花的别称“菡萏”,可见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称呼或叫法。例如发表意见,自谦时叫做 ;尊称时叫做 。(A.高见
B.愚见)(2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不得改变原意)(2分)
3.古诗文默写。(8分)
我国的古诗词是丰富多彩的。请你在横线上填写古诗词原句。
曹操以“水何澹澹,① ”(《观沧海》)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李益以“回乐峰前沙似雪,② ”(《夜上受降城闻笛》)描写登城远望,月华如霜的边城夜景;王湾以“潮平两岸阔,③ ”(《次北固山下》)描写视野开阔的江景;李白以“我寄愁心与明月,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关心与思念;岑参以“遥怜故园菊,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达对和平的渴望;杜甫以“正是江南好风景,⑥ ”(《江南逢李龟年》)慨叹一个繁华时代的落幕;王湾以“⑦ ?⑧ ”(《次北固山下》)表达思乡之情。
4.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5分)
(1)主持人李华想在开场白中引用一句有关交友的诗句,使语言更加精彩。根据你的积累,你建议他用 , 这句诗。(2分)
(2)在活动中,同学们对有关友情的成语颇感兴趣,请你参照示例,根据成语出处猜成语。(2分)
示例一:《后汉书》:“萧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成语:推心置腹
①《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成语:
②《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成语:
(3)在“自我展示”环节,小明准备了一段文字,其中有些问题,请你修改。(1分)
我叫小明,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我平时不大出门,喜欢待在家里看书。 这次“有朋自远方来”专题学习活动,使我知道了许多交友的方法。我以后要多参与集体活动,认识并结交朋友,还要向老师和同学不耻下问,努力提高自己。
处画线句用词不当,可将“ ”改为“ ”。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古诗词阅读(5分)
赏析下面古诗,完成5-6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下面对这首曲作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此曲题目为“秋思”,可理解为游子于秋季满怀着故园之思。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幽静安适冲淡了孤寂的忧愁、抚慰了游子之心。
C.全曲未出现“秋”字,却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渲染了深秋的环境与氛围。
D.这首小令尾句直抒胸臆,表现了游子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孤寂愁苦。
6.这首元曲用白描勾勒图景,极具画面感。为使绘画内容更具体,请选择其中一句,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把画面描绘出来。(3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7-10题。
【甲】《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人不知而不愠(yùn)B.吾日三省吾身(shènɡ)
C.友人惭(cǎn) D.太丘舍去(shě)
8.解释下列划线词。(4分)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相委而去 ( )
(3)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 元方入门不顾()
9.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10.读了【甲】【乙】文段,你认为在交友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至少两条)(2分)
(三)名著阅读(5分)
11.以下两幅图,分别能让你联想到《朝花夕拾》中的哪两篇文章?)(2分)
画 A:“在古代做孝子好难啊! ” 画 B: “给我去背书! ”
A B
12.《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代表作,收集了作者的许多作品,请写出其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物,并结合具体事件说明理由。(3分)
(四)现代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16 题。
二寸之间
赵丽宏
①古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两代人之间,即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距离为一寸,而祖孙之间的距离为二寸。
②我没有见过我的租父,因为他在我出生前几年就去世了。我和祖母的接触,也就是童年的三四年时间,我吃过祖母烧的饭菜,穿过祖母做的布鞋,祖母在灯下一针一线为我们几个调皮的孙儿补袜子的情景,在我的记忆里如此温馨。在记忆里,祖母是慈爱的象征,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她的微笑和声音,记得她枯瘦的手抚摸我脸颊的感觉。
③和我有千丝万缕关系的是我的外婆,我和外婆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时间很短,还不到一年。印象中外婆是个劳碌的人,要照顾很多人的饮食起居一天到晚忙着,没有时间和我说话。后来,我们全家搬出去住了,但是去外婆家,却是我们生活中一件平常的事情。
④等我稍大一点,我发现外婆原来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一次,我去看外婆,从床底下的一个箱字里拿出几本线装书,还是她当年读私塾时用过的书,一本是《千家诗》,另一本是《古文观止》,她说:“这里面的诗,我现在还能背。”我便缠着外婆要她背古诗,她也不推辞,放开喉咙就大声背了起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外婆背唐诗摇头晃脑,像唱歌一样,一副陶然自得的样子。
⑤外婆喜欢的唐诗大多是描绘春天景色的,听她背诵这些诗句,我不禁心驰神往飞向春光烂漫的大自然去了。
⑥外婆和我住在同一个城市里,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去给外婆拜年,从我的童年时代一直到中年,年年如此。小时候是跟着父母去,成家后是和妻子一起带着儿子去。外婆长寿,活到了九十四岁,前年才去世。去世前不久,我带儿子去看她,她躺在床上,还用最后的力气背唐诗给儿子听。
⑦儿子和外婆之间,是“三寸”关系了,他对外婆的称呼是“太太”。看到他和外婆拉着手交谈,我感到欣慰。儿子不知道什么“二寸”和“三寸”,但我从小就让他懂得要爱长辈,要关心老人。
⑧儿子和我的父母这“二寸”之间,真可谓亲密。父亲卧病在床的时候,我无法带儿子天天去看他,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先打一个电话给父亲,祖孙之间的通话很简单,总是儿子问:“公公,你好吗?公公,身上痛不痛?”然后是父亲问孙子;“你在学校里快乐吗?功课做好了没有?”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对话,对我的父亲来说,却是他离开人世前最大的快乐。听听孙子稚气的声音,感受来自孙辈的关怀,胜过天下的山珍海味。后来,外公外婆去世后,我便再也没有可以维系的“二寸”之间的长辈关系了
⑨每年春天,我和儿子总要陪着母亲去扫墓,站在长辈的墓前,遥远的往事又回到了眼前,亲近犹如昨天“一寸”和“二寸”之间,此时便又失去了距离。
13.文章围绕外婆写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14.文章第①段引用古人的比喻,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4分)
15.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外婆背唐诗摇头晃脑,像唱歌一样,一副陶然自得的样子。(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总是儿子问:“公公,你好吗?公公,身上痛不痛?”然后是父亲问孙子:“你在学校里快乐吗?功课做好了没有?”(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16.王明同学想把本篇文章作为课文《秋天的怀念》和《散步》的拓展阅读篇目,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这两篇课文说明理由。(2分)
(五)实用类文体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本,按要求回答17-19题。
【材料一】①千万经典,孝义为先。②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③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④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摘自《经典国学》,有改动)
【材料二】由某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公益活动颁奖辞:这些荣获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称号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任,有些孩子的付出甚至远远超出了成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当我们被少年们的孝行感动时,再回过头来看看身边自己的孩子,他们是否感激你的关爱?是否懂得帮你分忧?对你的态度是否友善……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孝心缺失是一个社会的典型问题。孩子孝心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人对事都冷酷无情。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具有良好品德,就赶快从孩子幼年抓起,对他进行孝心教育吧!
【材料三】这是一份关于感恩母亲的调查结果统计表。
项目 | 小学生 | 初中生 | 高中生 |
祝福母亲生日的 | 54% | 66% | 91% |
祝福同学生日的 | 56% | 86% | 92% |
【材料四]海口市对多所学校中学生进行有关“孝心”的校园调查显示,九成学生认为“只要好好学习,考高分就是孝敬父母"。不少受访学生坦言,他们并不觉得记住长辈生日、帮父母做饭就是孝心的体现。负责调查的教师称,孩子对考好成绩就是“孝心"的理解,反映出目前中学生对“孝心”的理解和执行有偏差,中国传统孝道迷失在考分红榜之下。“孝心”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长幼失序、德智失序、育孝失力。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孩子吃完饭,将碗筷往桌上一扔便匆匆离席,从不帮忙收拾饭桌;孩子身体稍有不适,父母便忙前忙后,父母生病,孩子却抱怨爸妈不能像往常一样照顾他……我们的孩子脾气越来越臭,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只享受被爱,不知要担负责任。海口市中小学德育协会专家组成员表示,孝心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集体的基础。针对独生子女的“孝心”教育迫在眉睫,全社会应给予“孝心”教育更多的关注。
17.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孝道在传统教育中的地位。(2分)
18.用简要的文字概述材料三中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3分)
19.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材料一认为,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B.材料二认为,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孝心缺失是一个社会的典型问题。孩子孝心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人对事都冷酷无情。
C.材料四的调查中,学生觉得记住长辈生日、帮父母做饭就是孝心的体现。
D.孝心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集体的基础。"孝心"教育迫在眉睫,全社会都应给予更多关注。
20.古人有“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等古训,对古代这些有关“孝”的要求,你是如何看待的?(3分)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1.根据下面材料和要求,任选一道题作文。
(1)2024年9月6日,中心风力17级的超强台风“摩羯”登陆海南岛,许多市县遭受到灾难性的破坏和损失。其中,临高县是全省受灾最为严重的市县之一,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约96.49亿元。作为临高的学生,你不仅亲历了这场自然灾害,还见证了人们在大灾面前表现出来的真善美。
请以“台风‘摩羯’”为话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要有真情实感;⑤书写工整规范,字数不少于500字。
(2)别说我们还太小,其实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常会于不经意间被轻轻拨动。妈妈的唠叨,其实我懂;老师的眼神,其实我懂;同学温馨的鼓励和劝告,其实我也懂;自然界滋润万物的雨水、无私的春风、感人的画面、美丽的故事……其实有好多我都能读懂。是的,时间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我懂得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书写工整规范;③字数不少于500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