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

教师园地教师文章

利用学习支架建构技能 实现语文课堂的“少教多学”

发布时间:2023-04-13 10:16 栏目:教师文章 发布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 点击量:19 【公开】

高轶珊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越发地凸显,因而“少教多学”成为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但是,怎样才能达成这个目标,让老师的“教”更好的为学生的“学”服务,学习支架,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了解什么是学习支架及其特点和类型,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构建学习支架,自然就能够实现语文课堂的“少教多学”。

关键词  学习支架  语文课堂  少教多学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用“少教”来促进学生的“多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学的开心,让老师教的轻松,实现教学双赢呢?我认为利用学习支架建构技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支架就是实现“少教多学”的有效途径。

学习支架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是大多数的人都看到过脚手架。建筑工人为了完成某项建设工程,往往要搭建脚手架,否则就不会有高楼大厦,就不会有高架桥、立交桥等等,但是,当某一工程完成后,脚手架就会被拆除。学习支架就是学生“学习工程”中的“脚手架”,学习支架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尽可能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工具”。

学习支架建构技能是教师通过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或协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将自身能力进一步提高并在提高后适时撤去学习支架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

2.学习支架让以前需要教师思考的过程、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尝试自己

去体会,特别是体会思维的过程,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远远多于教师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为今后学生独立学习打下了基础。

3.帮助学生攻克学习中的难关,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快乐,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又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和勇气。

4.学习支架对学生以后的独立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引导作用,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寻找各种途径为自己建构一些支架来完成学习任务,就不会因被困难阻隔而退缩。

那么我们语文课堂中常用的学习支架有哪些呢?

1.情境型支架:设置情境帮助学习。

2.问题型支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维。

3.信息型支架:教师已有知识、网络知识、材料等。

4.知识型支架:是提供了评价和产生新的经验和信息的框架。

5.程序型支架:做事的顺序。 

6.策略型支架: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

少教不等于不教,教什么,怎样教才是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针对那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来教给学生解决的方法,通过提供相应的支架帮助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潜在的空间,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行地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帮助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最终成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面我就以《雷电颂》的片段教学为例,来说一下我是如何利用学习支架建构技能,实现语文课堂的少教多学的。

《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的悲壮、激昂的抒情独白,更是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课文在形式上虽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学习过程中就需要引领学生在反复吟读中品味语言的特点,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思想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些教学重点和难点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困难中:

1.《雷电颂》全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现代话剧中,独白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他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郭沫若在创作这部历史剧的过程中,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在高潮处,以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泄而出。但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文,对于屈原不顾一切呼唤风雷电的行为觉得不可思议、对喷薄而出的这种强烈的情感无法理解。

2.《雷电颂》的抒情方式独特,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深沉、凝练,学生掌握和领会有一定难度。

3.学生平时的朗读很难真正投入自己真实的感情,朗读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念书”,对于这篇强烈的抒情诗,如果无法融入到课文中去感悟人物情感,就很难达到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依据教学实际通过构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1.设置情境型支架,帮助理解文本,实现“少教”。

情境型支架是指一方面为学生有意义学习创设学习情境,目的是增强学习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时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并促成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学习情境即为学习情境的应用提供支持,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真实性复杂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情境理解所学知识。

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导入新课后,应该设置了一个“听读”环节,听读课文的节选部分的4-6自然段(王卫国老师的《雷电颂》视频朗诵)。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二是在听中感染,在听中感悟,让学生自己听,在这篇独白中你都能听出什么屈原的哪些感情,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学生自然会主动去理解文本;三是情境支架帮助学生迅速入境,不需要老师来讲多少知识,人物的情感已经融入到动作和声音中了,学生自己就能体会到主人公通过这大段的独白要表现情感,从而受到熏陶,能更快的做到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所以这段朗读就不仅仅是朗读,而是沟通人物与学生,学生与学习能力的一个“工具”,自己感悟到的知识远远比老师传授的更真实、持久。

2.辅助问题型支架,引发学生思维,达到“多学”。

在听读前我设置了一个核心问题: 听读中,你都听出了什么?听到了诗人哪些情感?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些情感的?

(1) 示例:我听见了风在怒吼、雷在轰鸣、电在劈闪、诗人在呼喊、火热的心在跳动的声音……然后根据学生找到的重点语句进行点拨、指导朗读技巧。

(2) 听读和仿读结合,你体会到了屈原哪些情感,找依照课文的其他段落,看有没有和这种感情相同的部分,小组合作分析,然后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这是一个由借助学习支架到自主学习中能够自行地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的一个过程,学生能根据听读过程和老师朗读指导过程中积累的学习方法,借助已有知识积累,通过合作分析、朗读展示实现“多学”。

往往问题支架和建议型支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当我们把问号变成句号,“问题”支架就变成了“建议”支架。如果学生在情感把握不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以提建议的方式来更直接的让他离目标更近。

(3) 闭上眼睛再次听读片段,想象听读内容呈现的画面,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些情感的?概括出象征的意义,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明确知识点,实现了在能力上的提升,对今后的自主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

    3.搭建信息型支架,走入人物的心理。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课文的主旨,我为学生搭建了两处信息型支

架。一是在听读课文之前,给学生了一个助学资料,提供了戏剧知识和《屈原》的剧情梗概,便于学生理解文本。

二是在听读环节结束后,出示写作背景,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写《屈原》这部历史剧的意义,从而探究出本文具体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真正理解:“屈原被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和屈原同化了”的含义。这种呼风唤雨的激情,毁灭诸神的愤怒,不仅仅是主人公屈原的情感,也是作者郭沫若的感情倾诉,撼动人心,最终实现学生与文本共鸣,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我们知道一个工程竣工之后,脚手架是必须要拆除的,否则就会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我们之所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是为了帮助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就要及时的撤出学习之架,否则学习之架就会起到反作用,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反而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总之,学习应该是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适时、适度的提供学习支架,可以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地探究,有助于学生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教师建构的支架,获得了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真正实现了少教但能多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虚拟课堂学习支架的类型及功能》张丽霞 商雷杰,《中国电化教育》2011

2.《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 闫寒冰 《中国电化教育》2003

3.《“少教多学”能让语文课堂实现双赢》张玉甫《教师》2013-07-05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主办:海南省电化教育馆     
Copyright © 2023 hainan.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琼ICP备18000915号
客服热线:0898-36634030   4001801818   管理工作QQ群:1168187270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     其他时间请发邮件:hnzypt@163.com
学校地址:海南省万宁市海南省万宁市万城镇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     联系电话:0898-62251100     联系邮箱:bsdwnfz@126.com